華為戰略高瞻遠矚 尊重產權改進技術
前兩周本欄討論華為成功之道,現續漫談它一些值得中國企業借鑑的地方。華為企業股權結構非常特殊,創辦人任正非是唯一獨立股東佔股權1.01%,其餘98.99%由華為控股工會持有,代表着公司內部主要員工8萬多人,直接與公司業績掛鈎。
員工薪酬高於同業
任正非要求員工不斷“求新”和“拼命”,但更深信“重賞之下,必有勇夫”。去年華為花費在員工薪酬、紅利方面的開支等於純利的2.8倍,員工平均薪酬約9.4萬美元,其中二十二人年收入超過二千萬人民幣;相比之下,台灣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員工平均薪酬只有6.5萬美元。
華為有一套“狼性文化”色彩的“啟動組織”機制,強化績效考核管理,裁掉後進員工,啟動整個隊伍。因此在崇山峻嶺、熱帶雨林、地震災區……都可以看到華為員工拼搏的身影。員工的年資不太重要,擁有企業“股份”不等於可坐享其成,離職時由華為控股工會回購,員工薪酬收入全靠貢獻和業績表現。
三、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,華為研發上最捨得投入。去年華為的銷售額為人民幣六億元,投入研發費用比例約15%左右,約合120億美元,企業內研發人員7.5萬人,佔員工總數的45%。華為去年研發費用已超過蘋果、高通等巨擘,在全球排名第六,等於台灣五大晶片公司投入費用的總和。
專利申請全球第一
在相當長的時間,華為並不刻意追求“原創性的發明”,自主研發基本上都是通過模仿、支付專利費、購買、合作、消化等方式,在西方公司的成果上進行一些功能、特性上的改進和集成能力的提升。但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,終於實現漂亮的彎道超車。
華為在一七年向歐洲專利局提交了二千三百九十八項專利申請,數量為全球第一,在5G方面註冊的相關技術專利比世界任何一家企業都多,很有希望主導全球ICT行業5G標準的制定權。華為正確的研發策略及巨額研發投入是成功的關鍵因素。
四、正視與先進者的差距,遵守市場遊戲規則,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,實現與西方公司和平共處和公平競爭。任正非一貫認為,必須承認中國企業在技術上與國際先進廠商存在的巨大差距,要尊重別人數十年的技術積累、勞動成果和知識產權,在缺少的核心技術上採取購買或支付專利費方式,這樣比自己研發成本更低,而且可在市場上與其他西方公司實現和平共處和公平競爭。
華為在創辦初期就花巨資邀請來自美國、日本和香港等多家著名諮詢公司,對企業文化、開拓市場、薪酬考核、行政管理、質檢……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檢討、改革和制定。據透露,華為過去二十年在諮詢費的開支達到驚人的三百多億元人民幣。
邀請外國團隊加入
任正非曾說:“我們走出國門、走向全世界的時候,甚麼都不會,全是請世界各國的工程顧問公司幫助我們。”日本豐田的退休董事帶着一個高級團隊曾在華為工作十年,德國的工程研究院團隊也待十幾年。華為在不斷學習中實現管理和生產科學化,也熟悉了市場的遊戲規則,成功地把產品推向全世界。
五、看得遠才能走得遠,華為戰略高瞻遠矚。為打破西方國家在晶片的技術壟斷,華為於○四年在國內外高薪招攬大批頂尖晶片工程師,成立了海思半導體公司。經過十多年努力,華為已擁有在通訊核心晶片自主設計和製造能力,其麒麟系列晶片已應用於旗下各型號手機。日前宣佈推出的麒麟980,是全球第一款七奈米手機晶片,集成六十九億個晶體管,設計和工藝水準達到行業最前列。
目前全球99.9%的手機採用安卓和蘋果IOS操作系統,其標準和技術掌握在美國公司谷歌和蘋果手上。華為在一二年決定自主研發麒麟OS操作系統,以防止出現在美國因政治問題打壓的情況下,處於被動捱打的局面。中興事件帶來的慘痛教訓,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任正非戰略眼光的高瞻遠矚。
華為在國際市場的成功崛起,實在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提供很多寶貴的經驗。
資料來源: 澳門日報 2018-9-3